top of page
年度選書

 

年度選書

《我城》

由 台灣洪範書店 出版

英文版由 孔慧怡 翻譯

並由 香港中文大學翻譯研究中心 Renditions Paperbacks 出版

All Videos

All Videos

All Videos
搜尋影片...
「我城我書」2020宣傳片: 西西 / Promotional Video of One City One Book 2020: Xi Xi

「我城我書」2020宣傳片: 西西 / Promotional Video of One City One Book 2020: Xi Xi

04:53
播放影片
「我城我書」2020宣傳片: Jeffrey Clapp博士 (項目總監) / Promotional Video of One City One Book 2020: Dr. Jeffrey Clapp (Project Director)

「我城我書」2020宣傳片: Jeffrey Clapp博士 (項目總監) / Promotional Video of One City One Book 2020: Dr. Jeffrey Clapp (Project Director)

04:58
播放影片
「我城我書」2020宣傳片: 張曉恩博士 / Promotional Video of One City One Book 2020: Dr. Alice Cheung

「我城我書」2020宣傳片: 張曉恩博士 / Promotional Video of One City One Book 2020: Dr. Alice Cheung

05:46
播放影片
「我城我書」2020宣傳片: 王良和博士 / Promotional Video of One City One Book 2020: Dr. Wong Leung Wo

「我城我書」2020宣傳片: 王良和博士 / Promotional Video of One City One Book 2020: Dr. Wong Leung Wo

05:12
播放影片

《我城》走過的一些日子       何福仁

      西西的《我城》最先在快報連載(1975年1月30日至6月30日),每天一千字,並且自行繪圖。距今忽爾四十五年。其後陸續成書出過四個版本,十年前還加添內地一個簡字本:

  • 素葉版(1979年,約六萬字);

  • 允晨版(1989年,約十二萬字);

  • 素葉增訂版(1996年,以允晨版為底本,稍加修訂);

  • 洪範版(1999年,約十三萬字) 。

  • 廣西師範大學版(2010年,根據洪範版)。

 

      最早的一個素葉出版社出版的版本,約六萬字,只佔原著的三分一。沒有序言、附錄,只收主線,略附配圖,一切素簡,不過未嘗不可以獨立地閱讀。當年香港極少出版社願意出版嚴肅的文學創作,素葉出版社是西西和好友成立的同人出版社,以專出香港的文學創作詩、小說、散文為目標,作者既無稿酬,又無版稅,書籍銷售所得,悉用作出版其他。因此,最初只能出版薄薄的書。素葉,諧音就是「數頁」。《我城》這個簡本,一出即售罄。

      近二十年,香港出版文學的出版社漸多,部份且得藝術發展局的資助。素葉不敢說功成身退,作用畢竟已強差當年,乃於2014年停辦,取消出版社原有的註冊。創辦以來,前後出版了七十五本書,作者包括老中青三代,在香港文學界,曾是一個品牌。

      《我城》各個版本,當以臺灣洪範1999年的出版最完整,這版本西西稍加修訂報刊的連載,把削去的枝葉補回,附錄收了我交代幾個版本的小文。

Cover of My City_XiXi (Eng).jpg

      至於外語翻譯,就我所知,只有英譯、韓譯。英譯1993年出版,譯事艱難,可惜譯的是最先的一個版本,並非全譯。

 

      多年來,海內外討論《我城》的文章甚多,或長論,或短製,大多都收於中華書局出版的四冊《西西研究資料》(2018年);而西西首創「我城」一詞,已成本地的通用語,早年還見用於中國內地、臺灣,不同的指涉。以「我城」輔為書名、活動名的,也所在多有。

      《我城》最受矚目的是語言的運用。西西在報上刻意運用一種詩意、陌生化的語言,通過一種青少年的心神敘述,呈現他們生活的氛圍。這與當年大多老練、油滑的專欄文字,無疑是別開生面。青少年踏實、樂觀之餘,小說也不無慮念,但憂慮主要是來自母親,長輩們走過戰火,經歷磨難,她對年輕人再三提問:「你們還看見什麼呢?」這是敘事的青少年之外,不同的聲音,要找來源,毋寧就出自作者。

      但的確只宜提問。《我城》針對的是陳腐的語言與思維,並不在探討社會問題。語言的創新真是談何容易,倘以為語言的創新削減了對社會的批判,這是偏離,不對焦。既要青少年跟成人世故的想法不同,他們深愛這地方(他們大聲喊:「我喜歡這城市的天空/我喜歡這城市的海/我喜歡這城市的路」),又嫌他們不會像社會學家那樣看社會。這恐怕就成為書中的質疑:衡量什麼都用同一把尺。我們不能老帶一堆社會現實問題去看小說吧。

      到了最近一二年,仍有人為《我城》這種別出心裁的文字爭論,一位教哲學的學者讀了第一句,就搖他的頭,表示再看不下去了。這之前,在臺灣一位年輕創作人,說讀了第一句就「先得我心」。

無論如何,《我城》已成香港文學的「經典」。2005年,香港藝術中心本乎《我城》的意念,編輯了一本《i-城志》,編者說:「網羅了二、三十世代多位來自不同界別的創作人,有的確立了一定位置,有的嶄露頭角」,內容包括小說的i城、繪畫的i城、劇場的i城、閱讀的i城,作為對三十年前的《我城》的回應。

      今年2020香港教育大學流行文化與人文學研究中心舉辦的《我城我書》(One City One Book Hong Kong),選《我城》為年度書,肯定是眾望所歸。

關於作者

西西

西西:名字、年齡、近況    何福仁      

      西西這名字,在香港文學界,應無人不識,有否讀過她的書是另一回事。介紹她的生平實無此需要,這裡只說三件事:一,她的名字;二,年齡。三,再說說她的近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