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年度選書

年度選書

《我城》

由 台灣洪範書店 出版    

(英文版由 香港中文大學翻譯研究中心 Renditions Paperbacks 出版)

All Videos

「我城我書」2020宣傳片: 西西 / Promotional Video of One City One Book 2020: Xi Xi

我城我書 / One City One Book Hong Kong
「我城我書」2020宣傳片: 西西 / Promotional Video of One City One Book 2020: Xi Xi
搜尋影片...
「我城我書」2020宣傳片: 西西 / Promotional Video of One City One Book 2020: Xi Xi

「我城我書」2020宣傳片: 西西 / Promotional Video of One City One Book 2020: Xi Xi

04:53
播放影片
「我城我書」2020宣傳片: Jeffrey Clapp博士 (項目總監) / Promotional Video of One City One Book 2020: Dr. Jeffrey Clapp (Project Director)

「我城我書」2020宣傳片: Jeffrey Clapp博士 (項目總監) / Promotional Video of One City One Book 2020: Dr. Jeffrey Clapp (Project Director)

04:58
播放影片
「我城我書」2020宣傳片: 張曉恩博士 / Promotional Video of One City One Book 2020: Dr. Alice Cheung

「我城我書」2020宣傳片: 張曉恩博士 / Promotional Video of One City One Book 2020: Dr. Alice Cheung

05:46
播放影片
「我城我書」2020宣傳片: 王良和博士 / Promotional Video of One City One Book 2020: Dr. Wong Leung Wo

「我城我書」2020宣傳片: 王良和博士 / Promotional Video of One City One Book 2020: Dr. Wong Leung Wo

05:12
播放影片

《我城》走過的一些日子   何福仁

        西西的《我城》最先在快報連載(1975年1月30日至6月30日),每天一千字,並且自行繪圖。距今忽爾四十五年。其後陸續成書出過四個版本,十年前還加添內地一個簡字本:

 

  • 素葉版(1979年,約六萬字);

  • 允晨版(1989年,約十二萬字);

  • 素葉增訂版(1996年,以允晨版為底本,稍加修訂);

  • 洪範版(1999年,約十三萬字) 。

  • 廣西師範大學版(2010年,根據洪範版)。

 

        最早的一個素葉出版社出版的版本,約六萬字,只佔原著的三分一。沒有序言、附錄,只收主線,略附配圖,一切素簡,不過未嘗不可以獨立地閱讀。當年香港極少出版社願意出版嚴肅的文學創作,素葉出版社是西西和好友成立的同人出版社,以專出香港的文學創作詩、小說、散文為目標,作者既無稿酬,又無版稅,書籍銷售所得,悉用作出版其他。因此,最初只能出版薄薄的書。素葉,諧音就是「數頁」。《我城》這個簡本,一出即售罄。

        近二十年,香港出版文學的出版社漸多,部份且得藝術發展局的資助。素葉不敢說功成身退,作用畢竟已強差當年,乃於2014年停辦,取消出版社原有的註冊。創辦以來,前後出版了七十五本書,作者包括老中青三代,在香港文學界,曾是一個品牌。

        《我城》各個版本,當以臺灣洪範1999年的出版最完整,這版本西西稍加修訂報刊的連載,把削去的枝葉補回,附錄收了我交代幾個版本的小文。

Cover of My City_XiXi (Eng).jpg

        至於外語翻譯,就我所知,只有英譯、韓譯。英譯1993年出版,譯事艱難,可惜譯的是最先的一個版本,並非全譯。

        多年來,海內外討論《我城》的文章甚多,或長論,或短製,大多都收於中華書局出版的四冊《西西研究資料》(2018年);而西西首創「我城」一詞,已成本地的通用語,早年還見用於中國內地、臺灣,不同的指涉。以「我城」輔為書名、活動名的,也所在多有。

        《我城》最受矚目的是語言的運用。西西在報上刻意運用一種詩意、陌生化的語言,通過一種青少年的心神敘述,呈現他們生活的氛圍。這與當年大多老練、油滑的專欄文字,無疑是別開生面。青少年踏實、樂觀之餘,小說也不無慮念,但憂慮主要是來自母親,長輩們走過戰火,經歷磨難,她對年輕人再三提問:「你們還看見什麼呢?」這是敘事的青少年之外,不同的聲音,要找來源,毋寧就出自作者。

        但的確只宜提問。《我城》針對的是陳腐的語言與思維,並不在探討社會問題。語言的創新真是談何容易,倘以為語言的創新削減了對社會的批判,這是偏離,不對焦。既要青少年跟成人世故的想法不同,他們深愛這地方(他們大聲喊:「我喜歡這城市的天空/我喜歡這城市的海/我喜歡這城市的路」),又嫌他們不會像社會學家那樣看社會。這恐怕就成為書中的質疑:衡量什麼都用同一把尺。我們不能老帶一堆社會現實問題去看小說吧。

        到了最近一二年,仍有人為《我城》這種別出心裁的文字爭論,一位教哲學的學者讀了第一句,就搖他的頭,表示再看不下去了。這之前,在臺灣一位年輕創作人,說讀了第一句就「先得我心」。

無論如何,《我城》已成香港文學的「經典」。2005年,香港藝術中心本乎《我城》的意念,編輯了一本《i-城志》,編者說:「網羅了二、三十世代多位來自不同界別的創作人,有的確立了一定位置,有的嶄露頭角」,內容包括小說的i城、繪畫的i城、劇場的i城、閱讀的i城,作為對三十年前的《我城》的回應。

        今年2020香港教育大學流行文化與人文學研究中心舉辦的《我城我書》(One City One Book Hong Kong),選《我城》為年度書,肯定是眾望所歸。

​關於作者

西西

西西:名字、年齡、近況          何福仁

        西西這名字,在香港文學界,應無人不識,有否讀過她的書是另一回事。介紹她的生平實無此需要,這裡只說三件事:一,她的名字;二,年齡。三,再說說她的近況。

一、名字

        西西,原名張彥,英文名是Cheung Yin,這是她十二歲來港伸報,海關人員的粵語音譯。到足齡領取身份證,當然可以改,但覺費事。事實上,也譯得恰當。Cheung Yin之後,還可以加一個洋名Ellen,這是在協恩中學讀書時,洋老師認為有一個洋名比較方便,她在黑板上列出一堆名字,讓同學挑選,輪到西西,所餘無幾,就只有Ellen。西西中學開始寫作,用過許多筆名,早年也偶然出現張愛倫,但久已不用了。一些英譯者把張彥譯為Zhang Yan,沒有問題,問題出在當她收到稿酬的支票,倘用這個英譯名字,她可不能兌現。

        至於西西,一般譯為Xi Xi,過去也有人譯為Sai Sai,認為這是粵語的音譯。外國好友也曾有此疑問。其實把西西讀成Sai Sai,就像外省人講不準粵語,Sai音同「嘥」(「徙」加「口」),粵語「嘥氣」,即白費口舌。西西寧選Xi Xi,因為她運用的是漢語的書面語,日常生活用粵語,而無需強調寫作也是用粵語。

XiXi.jpg

二、年齡

        西西祖籍廣東中山,但1937年在上海浦東出生,再移居當年聚居了一群廣東人的虹口。對她的介紹,過去總是生於1938年,香港身份證是這樣證明的,她也一直以為是這樣。不過,她大妹幾年前離世,遺物裡發現一家人在上海的證件,卻是1937年。當年內地人來港,海關讓人自由伸報出生日期。出於不同的原因,有的報大,有的報小。試以我的父母為例,同報生於1911辛亥革命之年,那是一個大日子,在關員面前是順口溜。結果子女包括他們自己後來再不能確定實際的年齡。上一輩,以至我一輩,許多都是這樣。我想,父親把西西的年齡報小,是為了入讀中學,不宜超齡,因為來港時中學已經開課。

這麼計算,西西今年已近八十三歲了。

三、近況

        年近八十三歲,她仍然閱讀、寫作。她一直多病,大小病纏身,卻是久病成醫。她只是走路久了就累,談話過了一兩個小時,就精神散渙。記憶當然不如前,但值得記的,還是記得的。她每天吃不少藥,維持血壓血糖血脂還有心臟的水平,我曾笑她吃這些可當早餐,誰知我自己也要吃一大堆,也經常不記得是否吃了。健康總與飲食有關,這方面她很小心,近十年除了熟朋友,她已很少外出吃飯了。有一齣紀錄片拍她叫外賣,都是很油膩的食物,那是方便的安排,並非記實。

        大約五六年前,她停了報刊上的專欄,開始專心寫一個長篇,叫《欽天監》,這之前她已大量閱讀材料。寫的過程很愉快,也很艱難,因為背景是十七十八世紀康熙一朝的事,上接四十年前她寫乾隆時代的《哨鹿》(1980年報上連載),也許那時候就蘊釀了這小說的因子。康熙一朝是《欽天監》的黃金時代,是傳教士來華,中西撞碰的大時代。小說通過一個進入這所古代天文館學習的主人翁敘述,由幼至長,逐步深入,揭開他對面臨種種問題的解讀,都十六萬字,質感繁富、視野宏大,主脈呈現的是親情、友情、愛情,以及大時代轉折的世情,其中不乏幽默的筆觸。作者思前想後,舉重若輕。西西過去的長篇,大多在報刊上連載,想好佈局,就隨寫隨發,這小說不同,是仔細思考,凝神落筆。跟過去創作相通的是,貫徹了西西創新的特色:無論內容意蘊、結構,總是一篇一貌。

        寫作其間,她忽然覺得左眼視野模糊,原來患上黃斑裂孔。手術後調 理,必須大半天垂頭俯伏,辛苦了四五個月,既不能讀,也不能寫。但她又戰勝了,重新執筆。去年2019年底終於把小說寫完。

        去年2019,她收穫甚豐,出了好幾本書(內地也會出幾個簡字版),得了外國兩個獎。還有的,因為要她出席、受訪,放棄了。最重要的是,訪美回來後,難得她身體變好,三月之前,她幾乎每月看兩三次醫生,醫療券三個月就用完。四月之後,替她看病看了三十年的醫生,會說少見了,很好,別來一定無恙。

2019 Winner of Newman Prize for Chinese

        近來瘟疫蔓延,她更少出外,在家做一點踏單車的運動,不過發現一樣特別的趣味,看電視劇,她每天午後走到鄰近舍下的小書房,看電腦上內地拍的古裝劇,看佈景,看衣飾,看演出。她看完了《慶餘年》,覺得很有趣,現在呢,她正在看湯唯的《大明風華》。

西西的其他作品

About the Author
Promotional Videos
bottom of page